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单位介绍 | 机构设置 | 政策法规 | 项目管理 | 科技平台管理 | 成果管理 | 下载中心 
  公告栏
 

 
    技术需求与成果推广
 
     
   
教师研究成果简介——蓝莓溃疡病生防制剂的研发及应用
2021-01-30 01:01  

朱春玉,教授,博士,现任生命科学院教学副院长,2005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2011-2012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哈佛大学医学院深入学习。主持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2项,辽宁大学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改文章4篇。作为副主编编写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植物化学保护》1部,参编《中国自然资源通典》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病毒学重点实验室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10余项,引进横向科研经费80余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Food Bioprocess Technology》等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受理专利4项,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产学研合作方向的研究成果或关键技术

蓝莓溃疡病生防制剂的研发及应用蓝莓溃疡病的发生导致果实产量大幅度降低,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目前市面上还没有针对蓝莓溃疡病有较好效果的化学农药和生防菌剂。鉴于此,本项目以蓝莓溃疡病病原菌为靶标,筛选对其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对菌株进行紫外诱变、化学诱变、原生质体融合等处理,以期获得高效菌株,进而对该菌株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进行探索和优化,确定抑菌活性物质的组分、理化性质及作用机理,从而建立大规模蓝莓溃疡生防菌剂的生产工艺,以期研发出不同于化学农药的绿色环保生防菌剂,并在病害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蓝莓溃疡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有效减少蓝莓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为小浆果类果树病害的生物防控提供参考。

 

 

研究或技术的特色和创新点

蓝莓溃疡病是发生最广泛且最为影响蓝莓果实产量的病害,其病原菌潜伏期长,发病时间短,蔓延速度快,使得我们迫切需要研发出有效防治该病的方法。但是目前市场上并没有较好的药剂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加之化学防治手段会对水果造成农药残留,毒物污染,同时对自然界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本研究最大的创新之处是针对蓝莓溃疡病研发出高效的绿色环保生防制剂。本研究从采自多地的34份土样中分离获得了84株放线菌,筛选出蓝莓溃疡病高效的拮抗菌株23种,并且申请了发明专利,该生防制剂的研发菌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研究或技术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国内针对蓝莓溃疡病的研究较少,多见于蓝莓溃疡病的病原学研究和抗病育种研究。目前该病的防治主要采取:化学防治,选育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优化栽培场地和栽培方式等措施。本研究从生物防治角度出发,筛选获得了能够有效防治蓝莓溃疡病菌的拮抗菌株,并对拮抗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大规模生产生防制剂的生产工艺,并申请了发明专利。

 

研究或技术应用的前景、预计产生的社会效益

通过本项目研究,我们将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防治蓝莓溃疡病的生防制剂生产菌株和一套大规模生产该制剂的生产工艺,并综合蓝莓溃疡病的调查研究制定出蓝莓溃疡病综合防控技术。蓝莓溃疡对蓝莓生产造成的危害巨大,经济损失严重,而本项目研究内容和成果符合绿色防治蓝莓病害的需求,应用前景广阔。据测算,对蓝莓溃疡病害全面实施防控后,每年能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万,间接获得社会和生态效益1.5亿元。同时,项目的实施可有效地保护经济林林天资源,为森林的和谐友好做出贡献,对改善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项目具有极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闭窗口
 
     
 首页 | 单位介绍 | 机构设置 | 政策法规 | 项目管理 | 科技平台管理 | 成果管理 | 下载中心 
中国·沈阳·辽宁大学 @Copyright by www.l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2010
地 址: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十大街58号 邮编:110136 (蒲河校区)
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 邮编:110036 (崇山校区)